在明朝初年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福建泉州人,黄森屏(原名黄元寿),因一次意外的海外之旅,不仅书写了个人传奇,更在遥远的南洋岛屿上奠定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。其海外建国的壮举,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。
黄森屏,1339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普通的家庭,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智慧。元末明初,沿海地区海盗猖獗,勾结日本流浪武士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倭寇势力,严重威胁着沿海百姓的安宁。黄元寿(即黄森屏)挺身而出,率领乡勇抗击倭寇,屡建奇功,逐渐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为肃清沿海倭患,特命黄元寿等人前往征剿。黄元寿不负众望,在南海森屏滩一带重创倭寇,立下赫赫战功,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,被赐名“黄森屏”,并晋升为总兵。
1381年,朱元璋派遣黄森屏出使南洋,名义上是宣扬大明国威,实则也带有寻找黄金等资源的意图。黄森屏率领庞大的使团,乘船前往婆罗洲(今加里曼丹岛)。然而,命运多舛,使团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时遭遇海啸,不少成员不幸遇难。面对如此绝境,黄森屏没有选择回国,而是决定留在婆罗洲,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,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创新局。
黄森屏登岛后,和华人同胞在断手河流域(因船难中有人折断手臂而得名)努力,力量迅速发展。他们一边抵御土著的侵袭,一边发展农业和贸易,逐渐在当地站稳了脚跟。黄森屏的军队战斗力强大,纵横东南亚海域,不仅保护了华人的安全,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与信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黄森屏在加里曼丹岛东部的势力日益壮大,逐渐建立了独立而强大的华人政权。
此时,北方的渤泥国(今文莱前身)正遭受邻国苏禄国(统治今菲律宾苏禄群岛、巴拉望岛和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北部)的侵扰,国势日渐衰微。渤泥国王马合谟沙向黄森屏求援,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,同时让自己的弟弟艾哈曼德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,以此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。在黄森屏的率领下,华人军队成功抵御了苏禄国的入侵,拯救了渤泥国于危难之中。马合谟沙为了表彰黄森屏的功绩,亲赐其为“并肩王”,并赠予大量土地与财富。由于大力帮助渤泥国维护政权,很快就令这个国家摆脱了困境,因此被当地番人尊称为“拉阇”(国王),而华人则习惯性地称他为“总兵”。
1402年,马合谟沙去世,其子阿布杜·马吉德·哈桑继位,但由于年幼无法掌权,实际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共同摄政。1406年,哈桑去世,文莱进入两年的王位空白期。在此期间,黄森屏的妹夫艾哈迈德凭借黄森屏的支持与威望,成功击败特曼贡亲王,成为文莱的第二世苏丹。此后,文莱的苏丹均为艾哈迈德的后代,而黄森屏在文莱的地位也得以巩固。
尽管在海外建立了辉煌的基业,但黄森屏始终心系祖国。1408年,年近七旬的黄森屏决定带着部分亲信回国朝贡,向明成祖朱棣表达忠诚与敬意。朱棣对他的归来非常欢迎,要求沿途各地都要盛情款待。然而,由于旅途劳顿,黄森屏在抵达南京后不久便病逝。明成祖深感悲痛,以王礼将其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乌龟山地区,并册封其子黄克孙为渤泥新王,赐封基纳巴卢山为长宁镇国山。黄森屏的遗孀李惠娘后来也安葬于此山,被当地人称为“中国寡妇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