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,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一名学生提交了一份提案:宠物粪便难以进入现有垃圾分类体系、造成养宠人士困扰,是否可以考虑本市公共绿地普及蚯蚓塔。
说起为何会想到这一提案,提案发起人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学生杜一凡同学介绍说,2019年7月1日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后,垃圾分类成为市民最关注的话题,“一天散步时,弟弟问我:‘小狗的便便算哪一种垃圾?’当时我没法给出确定的答案。”被“问住”了的杜一凡随即专门去查询了资料,了解到宠物粪便不属于垃圾分类的范畴,需要进入城市粪便处理系统,“也就是说,要将宠物粪便带回家中,丢入冲水马桶才行。”?
可是,对于养宠人士来说,遛狗过程往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多小时,把宠物粪便一直拿在手上明显不卫生也不方便,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垃圾分类的难度。
今年7月,上应大生态学院杜一凡、卜欣语等同学们开展了调研,不少养宠人士也反映,平时遛狗时处理小狗粪便比较麻烦,不知道往哪里扔。“结合这一点我们发现,在上海部分公共绿地及小区,会设有宠物清洁桶,养狗人士可将宠物粪便投入桶中。”杜一凡说,这看似解决了垃圾分类的问题,但在实际操作中,往往存在后续处理方式繁琐、费时费力、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通过查询了解,同学们发现,在国外以及国内一些地方都采用“蚯蚓塔”的形式来进行宠物粪便的处理,不仅方便养宠人士,也让它成为了一种自然科普的教育形式。
上应大生态学院卜欣语同学介绍说,蚯蚓是园丁的黄金,被称为“地下工作者”,具有消化有机物质能力强、食量大、食性广的优点,“蚯蚓塔”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蚯蚓将集中投放的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。蚯蚓通过插入泥土的PVC管道下端的小口钻入“塔”中,完成粪便的处理,之后又可以钻入“塔”外的泥土中,增加土壤肥力,实现变“粪”为宝,让废弃物可以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、生态化循环,做到可持续发展。
杜一凡说,通过高校、学校和社区的三方联合,结合自然课程,目前他们已经在学校对面的小区奉贤海上墅林苑社区中成功开展了“变‘粪’为宝 万有‘蚓’力”——蚯蚓塔亲子DIY活动,带领社区居民了解并学习制作蚯蚓塔,在社区中试点投放。他介绍:“不久前,我们在小区开展了一次亲子DIY活动,有5组家庭参加,制作了5个蚯蚓塔。”?
卜欣语同学认为,普及蚯蚓塔的过程中,其实可以把生态文明的课程搬进社区,结合现在上海大力倡导的青少年进社区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,让同学们以“蚯蚓塔”为起点参与社区调查、社区微更新等劳动实践活动,用无限的创意绘就不一样的社区环境,延伸至社区治理的其他领域。